“一钟双音”的曾侯乙编钟

历史上的今天
1983年1月9日,我国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大型编钟复制成功。 “曾侯乙编钟”中“曾”是指曾国,“侯”是爵位,“乙”是名字。所以“曾侯乙编钟”的正确读法应该是“曾侯/乙/编钟”。 如果说有哪件国宝可以代替中国?有考古学家称:无外乎两件,一是秦始皇兵马俑,再者就是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距今已有2400多年,全重2500多千克,由大小65个青铜钟组成。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具有12个半音的乐器,1978年6月在湖北隋县出土。
曾侯乙墓编钟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它有这样一个特别形象的描述。它就是这样Duang的一声,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目前为止,这套编钟仅奏响过三次。 第一次奏响:1978年出土时,考古人员在随州一处修理厂内试敲响过编钟。曾侯乙编钟出土后,文化部的音乐家赶到随州,对全套编钟逐个测音。1978年8月1日,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重新向世人发出了它那浪漫的千古绝响。
第二次奏响:198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省博物馆演奏人员被特批随编钟进京,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各国驻华大使演奏了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和创作曲目《楚殇》以及《欢乐颂》等中外名曲。
第三次奏响: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著名作曲家谭盾创作大型交响乐《1997:天·地·人》,经中央特批,破例使用编钟原件采音录制。
为了保护这套国之重器,曾侯乙编钟就一直没有再被演奏过,真品一直被封存了起来。 1983年1月9日曾侯乙编钟复制成功,曾侯乙墓编钟的复制工作,前期并不复杂。首先,经过分析,我们很快准确掌握了编钟所用的铜合金的成分及比例。在制作工艺上,依然沿用传统的古法失蜡精密铸造技术。从蜡模,到模具,压蜡,取模,修蜡,虽然步骤烦琐,而且每一步都要求较高,但对于聪明的铸钟匠人来说,仍然不是很难。 最难的,是在编钟的定音过程,也就是说,做成的编钟,必须实现一钟双音。
什么叫一钟双音呢?说白了,就是通过撞击编钟的不同部分,编钟就会发出两种不同的,而又标准的乐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如果您仔细观察编钟就能发现,编钟和我们常见的大钟不同,常见的大钟都是标准的,轴对称的圆柱形钟体。而编钟却每一个都是扁圆形的,这就决定了编钟在遇到敲击的时候,正面和侧面产生的振动频率是不同的。于是,每一枚编钟就能发现两种相差三度的不同声音。在学术上,专家将其称为正鼓音和侧鼓音。
对编钟进行调音,可不同于我们日常调吉他,要调出一口音准准确的双音编钟,首先要铸造出一个外形与原有编钟完全一致,但要比原音高数百音分的编钟。然后,调音师要在这个基础上,用打磨工具,采取在不同部位,分别打磨的方法,一点一点给编钟降音,直至编钟的正鼓音和侧鼓音都调整到误差五音分的范围内。这项调音技术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因为是采用打磨方法,所以,这种调音是不可逆的。如果调音师一不小心打磨多了(将钟壁磨薄),那没办法,磨下来的青铜是不可能粘回去的,这枚编钟就只能报废了。
如今,真品摆放在湖北省博物馆玻璃柜中,凝神庄重,当人们开始忽略她的乐器本体时,我们发现她的生命力其实一直在延续,续写着中华正统之音的篇章。
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爱和爱的方式同样重要
7004
17590 已阅读
不断挑战自我的毛晓彤
3329
82444 已阅读
剧里的烟火与疗愈
1308
45954 已阅读
张天爱令观众成功入坑
2217
69909 已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