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教育孩子

好看
在一次直播中,董宇辉讲过这样一段话: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尤其如此。 只在乎眼前利益的父母,教不出有长远发展的孩子。 因为人生,从来就不是一场考验孩子爆发力的短跑,而是一场依靠孩子持久力的马拉松。 急于求成只能一事无成,稳扎稳打方能行稳致远。 真正厉害的父母,早就做到了反焦虑、反内卷、反内耗。 1、反焦虑: 过度焦虑的父母,正在毁掉下一代 教育编辑部写过这样一句话: “我们为人父母,生怕不能给孩子最好的,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我们的过度期待造成了我们的焦虑,不断地把孩子往悬崖边上逼。” 《纪录片》零零后中有一个男孩锡坤,文静内向但智商很高。
读幼儿园时就爱上了科学,喜欢做各种研究实验,经常把家里弄得一团乱。 但他的妈妈非常支持他,认为这些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正常方式,无需过度干涉。 因此,锡坤的动手能力和专注力都很强,也很好学,简直是“别人家孩子”中的典范。 一切看起来似乎都很美好。 但事实却非如此,锡坤妈妈一面自豪着孩子的优秀,一面却又焦虑着孩子的不足。 锡坤想当科学家,妈妈会给他提供书籍、材料,又担心他沉迷研究后缺少社交,就给他报了语言班、夏令营,还会事无巨细的教他怎么和小伙伴相处;
四年级时,锡坤喜欢上了魔术,妈妈同样支持,给他买各种魔术道具,鼓励他在朋友面前表演节目,但还是会担心即使学会魔术,可能也无法养家…… 就这样,在纪录片的结尾,那个初见时调皮淘气却积极阳光的孩子,在母亲的过度焦虑下,变得敏感自卑。 早在几年前,中科院就曾发布过一组数据: 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为10%—13%;初中阶段:抑郁检出率为25%—30%;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约38%。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都暗藏着焦虑的父母。 父母一定要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 就像每朵花都有它的花期一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要走的路,父母的过度焦虑、过度干预,只会让花枯萎、路走歪。 养育孩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和付出,太过匆忙的催促只会让我们错失沿途的风景。 1. 控制情绪,不要把焦虑传给孩子。 父母都期盼孩子能有更好的未来,这种想法很正常,但担心过了头就成了焦虑,压抑着孩子的天性,反而会让我们的孩子无法健康成长。 2. 学会欣赏,看到孩子的闪光点。 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人之所以不同便是因为各有缺点。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差别只在于他们的父母能否发现这些优点。 3. 懂得生活,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生活。父母在空闲时间可以多陪伴孩子,读书、运动、散步、旅游等,既能缓解彼此的焦虑情绪,也能加深亲子关系。
2、反内卷: 盲目的抢跑和内卷,只会拖垮我们的孩子 社会学中有个名词叫“剧场效应”,简单来说就是: 一群人在剧场看戏,起初大家都坐着,突然有人站了起来,挡住了周围人的视线。 为了能看清舞台,附近的人只好站起来,渐渐地,所有人都站了起来。 如今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很多家长就是这样,或主动或被动地,陷入了“剧场效应”的漩涡,生怕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你让孩子报3个补课班,我就让孩子报5个;你让孩子学奥数,我就让孩子考雅思…… 孩子成为了内卷的牺牲品,整日忙于攀比,仿佛一件件没有思想的工具。 教育家卢梭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 错误的教育方式比不教育带来的伤害更大。 教育最大的失败,是父母用蛮力卷孩子,不断给孩子施加压力,这种压力最后往往变成病历,毁了孩子的一生。 父母一定要知道,内卷并非全然有错,适度的卷反而会督促孩子变得更好,错的是什么都不管,只在学习这一件事上使蛮力。 最有水平的教育方式,一半是内卷,一半是松弛。 卷是为了帮孩子打好人生的基础,松则是给予他们自由生长的空间。 1. 习惯上内卷,结果上松弛。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习惯。 只要孩子能在教育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律习惯等,即使成绩不好也没关系,这些优秀品质足以支撑他们成长为更好的人。 2. 目标上内卷,过程上松弛。 没有人的成功是在被人逼迫中达成的。想要让孩子爱上学习,最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树立关于职业或大学的目标,当孩子有了明确的方向,自然会更积极的前行。 3. 心态上内卷,情绪上松弛。 养在温室的花朵,难以承受来自外界的狂风暴雨。一个心理脆弱的孩子,难以面对未来的种种挫折。 父母要敢于让孩子试错,拥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和坚强,无论遭遇什么,都保有乐观的心态。
3、反内耗: 最糟糕的家庭,就是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前段时间,和朋友聚会时,她不停地抱怨自己的儿子太难管。 胆子特别小,没有一点儿主见,做事情畏手畏脚的,根本没有遗传到她和老公的优秀品质。 话音未落,她的儿子就来了,刚准备坐下,她就特别生气的质问: “见了大人不知道打招呼吗?平时教你的都教到狗肚子里了?” 孩子脸一下子就涨红了,他小声的打完招呼,默默坐下。 准备点菜时,我把菜单递给了孩子,让他点点自己爱吃的。 他很开心,点了一道红烧肉,朋友却说: “红烧肉太腻了,吃着不健康,换一道菜。” 他换成清炒时蔬,朋友还是不满意: “你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这么素还怎么长?” 他脸上的笑容没了,犹豫地说: “妈妈,那你点吧,我吃什么都行……” 朋友这时却突然生气: “你怎么这么蠢,都说了让你选让你选,你能不能有主见一点,就不能自己做决定吗?” 孩子什么话都没说,只是低着头默默听着。 就这一会儿的相处,我便懂了,使孩子变成如今这副模样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正是嘴上说着爱孩子的朋友。 本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她的挑刺下仿佛成了足以毁天灭地的大事。 她不断地用批评和指责“塑造”着孩子的性格,让他变得敏感懦弱,却又妄想着孩子能在这种打压下变得优秀,怎么可能呢? 最糟糕的家庭模式就是,总是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你发的脾气根本不匹配孩子所犯的错误,却足以让他的人生因此笼罩上挥之不去的阴影。 在挑剔中长大的孩子,是很难学会表达需求、表达爱的。 父母一定要明白,家庭存在的意义,不是作为孩子人生的裁判室,而是提供一个孩子可以犯错,但又不会有严重后果的地方。 好的父母,应该是孩子最重要的能量源泉;好的家庭,应该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 1. 就事论事,不要肆意发散。 无伤大雅的小错不必纠缠,包容孩子的“小错误”。 很多事情既已发生,重要的不是指责,而是如何处理,教会孩子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式。 2. 学会沟通,改变说话模式。 语言暴力是最容易伤害孩子幼小心灵的方式之一。 一味的批评和责骂只会使他们变得更差劲,恰当的鼓励和尊重才能让他们更加优秀。 3. 适当留白,留出彼此的空间。 收起自己的控制欲,不要事事都想插手。 孩子是个独立的存在,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父母学会放手,留出喘息的空间,彼此的关系才会更加紧密。
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爱5》诸葛大力
607
83723 已阅读
平衡演员与歌手
1966
27277 已阅读
“听劝”式成长
5187
70783 已阅读
运球小技巧
4566
98972 已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