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的千年氤氲

好看
熏炉为焚香用具,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古人主要用来熏香衣物、净化空气,来达到除潮去湿、强身健体的效果。到了汉代,香料的品种不断地增加和变化,从上层贵族到底层平民,都喜欢用熏香,随着用香之风的盛行,熏炉也进入了鼎盛发展时期,熏炉的形制更加多样,制作也更加精良,成了文人的把玩之物。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将薰草、古兰、郁金、茅香等香草用于香身、熏香、辟秽、祛虫、医疗养生等许多领域,并有佩带、熏烧、熏浴、饮服等多种用法,插戴香草、佩带香囊、沐浴香汤等做法渐次兴起。随着熏香风气的逐渐流行,专门用以熏香的熏炉也应运而生。考古发现证实,至迟在战国时期,一些熏炉的制作已达到了相当精湛的程度。
到了汉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外交流日渐频繁,香料的种类亦更为丰富,除前述固有的国产熏香外,还从域外的如苏门答腊、马来半岛、小亚细亚和叙利亚等地输入龙脑和苏合香等香料。除了祭祀、典仪等活动中有焚香外,熏香在贵族日常生活中更为普遍。尤其是后宫中的嫔妃们,为保持自身在皇帝面前的吸引力,无不使用香料,彼此攀比,追逐香的馥郁度和持久性。汉成帝的第二任皇后赵飞燕曾“杂熏诸香,坐处则余香百日不歇”。婕妤也曾“沐以九回香,膏发,为薄眉,号远山黛。施小朱,号慵来妆”。宫廷如此,官员们也上行下效,普遍用香。《汉官仪》记载“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
自西汉中期开始,熏炉出现了代表时代风尚的特殊形制——博山炉。《西京杂记》载,汉“长安巧工丁缓者……又作九层博山香炉。镂为奇禽怪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之所以称为博山,是因其仿照海上仙山“博山”而制。其基本形制多是在一圆盘中央竖立承接炉身的直柄,炉身呈半圆形,上有盖,炉盖作圆锥状,以镂空的手法雕刻出山峦、人物、鸟兽、草木、云气之状。汉代刘向《熏炉铭》:“嘉此正器,崭岩若山。”
隋唐时期,随着对外贸易的繁荣和物质文明的发展进步,人们对熏香的研究和利用更加精细化、系统化。宫廷中用焚香来显示庄严和礼遇,并写进制度。《新唐书·仪卫志》记载:“朝日,殿上设黼扆、蹑席、熏炉、香案。”这一情景在唐诗中也可窥见,如贾至《早朝大明宫》:“衣冠身惹御炉香”,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朝罢香烟携满袖”等诗句,均反映了朝廷朝会时熏香的浓烈。唐代熏炉的造型趋向多元化,制作更加考究,外观更加华美。
宋代的熏香器具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更加丰富多彩,屡有创新。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瓷熏炉,南北方窑系以及为朝廷烧造贡瓷的汝窑、哥窑、官窑等均大量烧造。此外还出现了玉质熏炉。在宋代文人崇尚清幽淡雅的品性影响下,宋代熏炉也形成了平淡古朴、雅致细腻的美学风格。
明朝“宣德炉”的出现,是古代熏炉发展史上一个新的亮点。明宣宗皇帝曾亲自督办,差遣技艺高超的工匠,利用真腊进贡的几万斤黄铜制造了一批铜制香炉,成为后世传奇的“宣德炉”,被收藏界所看重。中国古代熏香习俗随着晚清的战乱动荡以及香水的引进而逐渐消歇,但留存下来的历代各种各样的熏炉却彰显着古人的审美观念、文化品位、生活情趣,引人万端遐思。 文章来源:(1)“案上云烟”——淮安市文化馆
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法式复古风的浪漫演绎
5797
16904 已阅读
网红成功转演员
9101
26968 已阅读
小众国漫推荐
4047
71903 已阅读
秋季运动指南
5284
56604 已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