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自己的航向

好看Daily
观察一个人,有不同的侧面,也有视角的差异。梁琳、顾长卫、饶晓志和殷若昕这些制作人和导演亲口讲述了他们与王俊凯相遇相识、共同创作的经过。那些记忆中的“亮片”,对于还原一个完整的王俊凯,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按中国人的传统,12年算“一纪”。从入行之初按外界设定和期待的标准“赶路”,到聆听内心的声音、专注当下的状态,王俊凯逐渐明白,所谓的成长,并不是覆盖过去,而是让不同阶段的自己共存。当树木长出年轮,或快或慢,都是自己的节奏。
拍摄《无名之辈》时,“贵州仔”的造型一确定,王俊凯就开始在片场里自如地走动、伸展手脚,对着镜子比画妆发细节,轻松自在。他仿佛瞬间就与这身装扮达成了默契,举手投足间毫无生涩,那种将自我全然打开、如鱼得水般融入片场氛围的松弛感,梁琳看在眼里。
《无名之辈》系列电影并非两人的首度合作。电影《刺猬》选角时,在顾长卫导演的工作室,梁琳第一次见到王俊凯。与舞台上的释放相比,那天的王俊凯安静内敛,甚至有点害羞,从头到尾认真聆听,只在被提问时言简意赅地回应。这种反差感令梁琳印象深刻。《刺猬》的主角周正是一个被生活卡住的口吃少年,成绩不佳,不擅表达,却拥有充盈的内心世界。这样一个“颅内很丰富”的角色,刚好与王俊凯呈现的气质高度契合。顾长卫与梁琳当下就认定,这个眼神干净的年轻人,是周正的不二人选。电影拍摄期间,顾长卫绝大多数时候都叫王俊凯“周正”,在他心中,王俊凯就是这个人物。
导演和制片人有自己的视角,而作为演员,站在王俊凯的角度,合作背后的故事也有另一种解读方式:选剧本就像交朋友,看缘分。去年上映的电影《刺猬》和《野孩子》里,他扮演的周正和马亮,都不是脸谱化的角色,和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充满复杂性。吸引王俊凯的正是这种复杂性。角色不是非黑即白的符号,而是充满细节与层次的生命体。通过诠释这样的角色,他也在探索表演艺术的更多可能性,如何在虚构的叙事中,捕捉那些令人心照不宣的真实感。
“以前可能总想着怎么演才对。现在更享受和角色一起‘生活’,比如和周正一起倔强沉默,或者和马亮一起流浪,这样的表演反而更自然了。”好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它不直接告诉你答案,却能让你看见自己。或许这正是王俊凯选择这些作品的初衷:在虚构与现实的交界处,寻找那些能够引发共鸣的瞬间。 在光影的艺术创作中,蜕变不是骤然发生的。早在拍摄李玉导演的《断·桥》时,王俊凯第一次真切体会到了“我就是他”的状态。当镜头成为生活的旁观者,当街头的喧嚣盖过了片场的指令,某个瞬间,“演员”与“角色”的界限开始模糊,他不再是在“演”一个角色,而是真正地“活”在那个世界里。
此后,有血有肉的角色、有棱角的人,一个接着一个,成了他探索、游弋和驾驭的对象。
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黄圣依暴露太多了
5450
18888 已阅读
娱乐圈超甜姐弟恋
2938
98406 已阅读
马思纯瘦回“黎吧啦”
4845
17935 已阅读
高分国漫超燃归来
9244
38637 已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