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娱话剧演员的不同
好看
熟悉刘端端的人都知道,他是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从小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大院里长大,姥姥和姥爷都是建国初期最早的一批戏剧工作者。2008年,刘端端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专业毕业,随后考入中国国家话剧院,开始在话剧舞台上的漫长耕耘。一份“铁饭碗”,稳定在朝九晚五,旱涝保收,不用担心没有戏演;但长时间的稳定,也会慢慢转变为一种麻木、疲惫,或者说倦怠。
“当第一天你说出一句感情非常重的话,或者一些痛苦的事情时,你是新鲜的。但是如果连着十天二十天都让你说同样的话,确实会对你的真心造成一种伤害。比如说最好的朋友去世了,首演的时候,你觉得自己演得特别好,真情流露,嚎啕大哭。但是当你第十天再说这件事的时候,你觉得不痛苦了,你得去感动自己。”刘端端上大学的时候唱过酒吧,他觉得这两件事情在某种程度上很相像。连天唱着我爱你,慢慢就会把爱唱得机械和生硬,而不是在走感情。话剧也是一样,厚重的情感经年累月交付出去,也会让人失去真心。他得从别的领域吸收一些能量。“影视每天都是新鲜的,这场戏拍完就拍完了,每天都要面对新的东西。”
某种程度上说,刘端端不是个恋旧的人,虽然从小在大院里耳濡目染,但学表演这件事倒也不是他从小的志向。以前的他也想过各种职业,最大的梦想是搞乐队。或许是命运使然,演员刘端端也这么顺水推舟地一步步过来了。包括到现在,他依旧保有对变化的敏感。《庆余年》第一季到第二季历时五年,变化的不仅是角色,观众的思维和审美更是上了一个台阶。“我觉得观众朋友们一直在进步,我们得跟观众朋友们走。因为他们看到的不光是国内的电视剧,还有韩剧、英剧、美剧等等,信息量很大,我们一定要跟观众保持基本的同频。
现如今市场和观众的变化,可能快到连有些创作者都已经望尘莫及。而刘端端本身不是一个对潮流特别敏感的人,与其说是追随,他更偏向于把自己的认知做到极致。他觉得“绝对的讨好和追随都会变成谄媚,一切的谄媚都不会被人真的喜欢。当观众喜欢你的时候,一定是因为你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是一个做自己的人,你身上的魅力被别人感受到了。所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见识、经验,丰富自己的一切,我觉得那才是最重要的东西,也是最真实的东西。” 一个角色有一个角色的命数,不与时代背道而驰,保持自己认为应该有的坚持和原则,总会在迅疾的变化里守住一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