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的“声音名片”

好看
与人类一样,许多动物也依赖社会互动来生存和繁衍。因此,个体间有效的沟通至关重要。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往往拥有更复杂的通讯系统。以黑猩猩群体为例,个体间通过手势与叫声互动;象群则借助触觉或低频呼叫进行交流。科学界早已发现,海豚会利用 “特征哨声” 向其他个体表明自身身份。但最新研究表明,这些声音可能不仅是“自报家门”,还承载着更丰富的信息。
海豚通过脉冲声、哨声等多种声音实现交流。其中,哨声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每个个体独有的 “特征哨声”,二是其他非特征哨声。特征哨声通过独特的频率模式传递身份信息,这类信号在海豚幼年时期形成,并伴随其一生。在与其他个体互动时,海豚发出的哨声中,特征哨声占比可达 30%。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海豚发出的特征哨声版本往往存在一定差异。这一现象引发研究团队的关注:通过分析特征哨声稳定性与可变性的平衡,可验证其是否包含身份之外的信息。
分析结果显示,尽管特征哨声的频率模式具有高度稳定性,但仍存在一定可变性,且这种可变性在不同年份间保持相似。这一发现表明,特征哨声的频率模式除编码身份信息外,还可能传递情绪、情境等线索。
由于研究群体规模限制,目前尚无法得出明确结论,但现有数据显示:雄性海豚特征哨声的可变性高于雌性。研究人员推测,这一差异可能与雌雄海豚的社会角色及其互动性质有关。此外,研究还发现一种类似特征哨声的信号,由多个个体共同使用,这为 “海豚群体可能同时拥有个体特征哨声与群体共享哨声” 的观点提供了支持。
该研究揭示了两方面的重要结论:其一,特征哨声的功能可能比此前认知更为多样。除频率模式外,其结构元素或许可承载额外信息。其二,尽管特征哨声可视为个体习得的 “标签”,类似人类的名字,但其传递的信息更接近人类的面孔 —— 固定面部特征承载身份信息,而短暂的表情变化传递情绪、情境等动态线索。特征哨声同样在 “信息包” 中实现了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结合。对海豚通讯系统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其在人类影响加剧的环境中面临的挑战。以海洋噪声污染为例,这一议题虽为海洋生物声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却鲜少进入公众视野。
从人类视角看,嘈杂环境可能引发烦恼与压力,但基本不影响日常活动。然而对海豚而言,航运噪声的危害相当于 “世界变得模糊不清”——试想,若无法识别他人的面孔或表情,个体将难以在社交中完成导航、建立关系、规避风险等生存必需的活动。将海豚的特征哨声类比为人类的面孔,或许能帮助人类以海豚的视角 “感知” 世界:这种关键信号不仅是身份标识,更是承载复杂社交信息的载体,而噪声污染正威胁着这一系统的有效性。 文章来源:(1)海豚的“声音名片”——21Db声学人
展开剩余5
相关推荐
“苏超”现象
6
阅读:3947
9417
羊羊集体变成猫?
4
阅读:4843
2153
马思纯瘦回“黎吧啦”
4
阅读:332
9190
锦绣华美的盛唐画卷
3
阅读:1529
97
经典名著改编力作
4
阅读:6830
3311
海绵宝宝欢乐回归
3
阅读:144
9111
黄圣依暴露太多了
5
阅读:5179
5154
娱乐圈超甜姐弟恋
4
阅读:5427
7320
高分国漫超燃归来
4
阅读:8374
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