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精雕手造玉绦环

好看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北宋柳永的《蝶恋花》脍炙人口。此句,被王国维称为“人生之第二境”,是坚忍不拔的人生写照。古之人最重“衣食”,所谓“衣食父母”,就是生活中必须依赖之人。自古,民以食为天,人以衣为体。 人饰衣裳马饰鞍。衣,从最原始的遮体御寒,到社交仪礼,代表了尊严、等级和面子。从古人服饰的发展,可知历史之变迁。所谓服饰,就是服装与配饰。千古兴亡,疆土分合,改服易帜,环佩叮咚。
《红楼梦》之妙,在于对当时贵族生活场景的回放,衣食住行、声色犬马皆栩栩如生,如一部文字电影,细节一丝不苟。第七十八回里有一段:“王夫人一看时,只见扇子三把,扇坠三个,笔墨共六匣,香珠三串,玉绦环三个。” 这几件物品皆是贵族的随身配饰,既可实用亦能作饰。扇子、扇坠、笔墨、香珠之属今人或可理解,但这“玉绦环”是为何物?百度一下,也只有“系有丝绦的玉环,佩之以祈福”这种语焉不详的描述。 1960年4月,无锡市钱裕墓出土了两件玉器,一件是玉带钩,另一件是春水玉饰。因当时并非科学发掘,所有文物出土时的位置关系不清,导致它们一直被当作两个独立物件,并未引起太多关注。
四十年后,无锡博物馆徐琳女士,无意间将两器勾搭合并,居然严丝合缝,玉质、沁色、纹饰如出一辙。经认定,这就是著名的“玉绦环”,真相浮出水面。绦环,是古代服饰上的一件实用佩饰,通常与绦钩配套组合成绦带。 《老乞大》记绦环:“系腰也按四季。春里系金绦环;夏里系玉绦环,最低的是菜玉,最高的是羊脂玉;秋里系减金钩子,寻常的不用,都是玲珑花样的;冬里系金厢宝石闹装,又系有棕眼的乌犀系腰。”由此看来,金、玉、玛瑙皆可为之。 《朴通事谚解》中有对舍人打扮的描述:“刺通袖膝襕罗贴里上,珊瑚钩子系腰。”其下注云:钩子,用金、银、铜、铁、玉、角等物,刻成龟、龙、狮、虎之头,系之于绦之一端,人若带之,则又以绦之一端屈曲为环,纳于钩兽头之空以为固,使不解落,如绦环之制然。
研究发现,古代的玉带有两条演化线路。其一为官方的玉带制度,即缀有玉带板的革带,用于官场之正式场合。另一条为使用绦钩扣绦环的绦带,多用在文人士大夫的便服上。随着宋以后的玉器世俗化,玉绦环已相当普遍。至元,渐成风尚。 绦环最初形式简单,多为光素的圆环或花瓣形环。此后装饰作用逐渐增强,并被赋予精致之形,不仅有绳结或花结形式的绦环出现,还将花草、鸟兽乃至吉祥图案融合其中。尤其是元代的玉绦环,玲珑奇巧,颇有玩赏性。 元代玉绦环,一般在椭圆形环托上高浮雕、镂雕图画,富层次感。纹饰除春水、秋山外,还常见狮子戏球、荷莲龟游、螭穿花、龟鹤、螭、麒麟、象、云龙纹等。以螭龙纹为例,其头瘦额平,闭口耸肩,前腿爬行有力,后腿一曲一伸,神气活现。
可以说,元代玉绦环是战汉玉带钩之延续。至明,因服饰的沿革,对玉绦环弃之不用。部分珍贵的宋元遗留,被清人镶嵌在如意或插屏之上。 所谓“如意三镶”,是将风格相同的三块瓦子,镶嵌在珍贵材质的柄上。这样,许多旧玉绦环就派上用场。但毕竟资源有限,清人便研习前朝技艺,仿刻成组的“绦环风格”玉瓦子,以便镶嵌。此风盛行大清三百年。 遗憾的是,如今博物馆、拍卖行在对这类器物命名时,都统以“玉环”“玉饰”“带饰”“嵌饰”“佩饰”称之,令“玉绦环”之名史海钩沉。 今天,若能捻一枚玉绦环,抚今追昔,沧海桑田,当属幸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盘玩间,温润如昨。
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小舞的颜值进化史
5875
99997 已阅读
石昊有多少红颜知己?
8357
81784 已阅读
氧气美女赵露思
3034
78282 已阅读
一人辅万军的传奇少女
3469
74806 已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