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彩风华百千重

好看Daily
剔犀,是雕漆工艺的一种。所谓“雕漆”是指用调色之后的笼罩漆一层层地涂在器胎上,积累到一定厚度后,再用刀雕刻出花纹的工艺。该工艺唐代已有,但较古拙,花纹和地子在同一平面;宋元时期则刀法圆润、花纹纤巧;明清时期其种类大大增加,根据漆的颜色可分为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犀、剔彩等。
剔犀的制作工艺流程,是在漆器底胎上,用各种色漆相间髹涂(常用黑、红两种色漆),每种色漆连续髹涂数道后再髹涂其它颜色的漆,反复重叠,达到一定厚度后再进行雕镂。用刀雕刻出图案后,在刀口的剖面便出现不同色层。由于刀口断面显露的不同颜色的漆层,与犀牛角横断面的肌理效果相似,故名“剔犀”。因剔犀制品的器表是由流转自如、回旋生动的云纹回钩组成,故亦名“云雕”。另外剔犀器型有盒、盘、瓶、壶、盏托等,并以盒为多。这里介绍若干馆藏的历代剔犀盒代表作。
受益于时代的积累,绛州剔犀成为剔犀工艺领域的集大成者。在这里,剔犀的纹样内容明显变得丰富——围绕杯、盏、罐、盒等精致器物发展出回纹、云雷纹、剑环纹、绦纹、如意纹等多种纹样,它们共同组成了绛州剔犀的纹饰坛城。同时,在这里涌现出了一大批技艺高绝的剔犀名匠。民国初年,绛州王思恭、薛仙基、赵普元三名漆匠均开设雕漆铺,制作桌、案、几等大型剔犀工艺品。他们的剔犀技艺传承绵延,惠泽后人。至2011年,山西绛州剔犀正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精绝的技艺辅以时间的加持,必将锻造出最精美的宝物。事实上,在不断发展掘进的过程中,绛州剔犀终究摒弃了最初的生涩,跟随岁月踱步,走向了鲜艳透亮。这方承载惊艳时光的艺术领地主要归属于黑剔犀、红剔犀、绿剔犀等常见剔犀。其中,黑剔犀需以红漆与黑漆相间髹涂并以黑漆为面髹成;红剔犀与之类似,但需以红漆为面;绿剔犀则是以绿漆为面,红漆与绿漆交替髹成。据《格古要论》记载:“古剔犀器皿,以滑地紫漆为贵。如胶(焦)枣色,俗谓之‘枣儿犀’,福州旧仿者,色黄、滑地圆花者,谓之‘福犀’。”宋代以黑剔犀居多,元明两朝则以红剔犀居多,到了近现代,棕红色、栗红色的剔犀制品则占据了最多的份额。
事实上,不论是何种品类的剔犀物什,都具备了其他漆器望尘莫及的“奇功”:充分的厚度使它能承受时间的考验,变得耐磨耐腐、防水防潮,并会随时间的沉淀而愈发厚重英朗、大器不凡。这份惟有近观才可得的美,同时也折射出剔犀的浓浓陈韵——乌间朱线。在莹亮的漆色深处,流畅的纹饰与朱墨相间的断面舒卷如一,最终凝成了那份最惊艳的光华。而所谓的“乌间朱线”,也曾在我国唯一的漆工专著《髹饰录》里被记载,即指刀口断面显露出的四道黑红相间的条纹。值得一提的是,乌间朱线作为剔犀制品最璀璨夺目的精华所在,其绵密纹理的斩获来之不易:仅仅8毫米厚度的漆层,须凭恃细微的毛刷施以200次髹漆——其中每40次黑漆和每10次红漆相互间隔——才能髹出“四黑四红”的乌间朱线效果。之后经过百余次的攀援、千余次的采割,才能采割到一斤漆,正可谓“百里千刀一斤漆”。也惟其如此,其所制成的剔犀器件才能拥有千年不腐的神奇生命力。
文章来源:(1)回旋生动的剔犀盒——《东方收藏杂志》
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公主们爱看的魔法盛宴
25
68160 已阅读
五部下饭轻喜剧
9280
27221 已阅读
人鬼禁忌恋!
2143
56557 已阅读
《庆余年3》正式官宣
8388
95307 已阅读